中国的考题为什么死板?By 键客行

今天朋友圈里看到有人分享一篇崔永元的文章,感觉挺有意思,这里咱们就稍微聊一聊。文章的大概内容呢,就是说中国学校和外国学校的出题方式不一样。

比如中国的考试题一般问: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?打完后咱们签了什么约?赔了多少钱?割了多少地?都是一些数据化的东西。

但是外国人就不这么出题,他们会问:如果甲午战争中国胜了,那么日本将何去何从?整个东亚的格局又会如何演变?如果今后中日开战,那么会在何种情况下开战?请从政治、经济、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。

可以看到这完全就是站在一个战略家的角度提问的,答案非常开放。

然后文章里又举了几个语文阅读的例子,大概就是说中国出的题太死板啊,不能有自己的理解啊,非要按照出题人给的答案,巴拉巴拉说了一大堆,相信高考过的都有体会了。

最后总结就是,啊!我们的小孩都快变傻子了!社会不行啦!教育完蛋啦!

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。



那咱们其实可以再进一步想一想,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出题模式的差异呢?

有人说是因为没有了固定标准,判卷就不好判了,容易出现徇私舞弊。其实这不是什么问题,因为目前来说,作文就是一个活的东西,多给几分少给几分完全看老师心情,没有什么绝对的标准,最后不也没出什么事儿吗,所以这不是原因,我们要真正理解为什么题出的这么死,还得从历史出发。

很多人不是老批判吗,说高考就跟八股文似的,其实八股文不是什么坏东西,古人没你想的那么傻,谁都知道学八股文屁用没有,但是最后想来想去,也只有这种死板的考试模式才是最合适的,换句话说,不是我们选择了它,而是“历史”选择了八股文。

什么意思呢?

首先咱们得搞明白,科举的目的是什么?你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事儿,就是西方历史上是没有科举考试的,这玩意儿是中国特色。

那为什么人家没有呢?为什么咱们自古以来就有这种“考试文化”呢?这个就得牵涉到中国的社会结构了。

我们知道中国一直是一个皇权、贵族、平民组成的三元结构,“皇权”代表的是以皇帝为首的官僚集团,而“贵族”指的就是那些皇帝的亲戚、族人、开国功臣、士族门阀,这类手掌大权、随时可以跟皇帝叫板的家族集团,这些人是最有可能威胁到皇权的,所以皇帝一天到晚就得想办法对付他们。

那怎么个对付法呢?

这个时候,皇帝就发明了一种考试制度:以后谁想要当官的,必须先通过科举考试,我不管你是什么身份背景,只要你通过了考试,你就有资格当官。

这样一来,草根出身的老百姓也有机会进入到领导班子里,无形中就把豪门贵族的权力给稀释掉了。

所以科举考试的目的,并不是培养人才,而是皇帝想要借助平民的力量,去打击各种大集团、大家族,各种大的垄断势力,让权力全都分散到一个一个没有家族背景的老百姓身上,从而达到皇权专制的目的。



这个想法呢,开始想的挺好,但是运营的一段时间后,发现不对啊!怎么考上来的还是那些大家族的子弟呢?中榜的老百姓屈指可数,全都是原来的官二代、富二代,这可咋办啊?

最后研究来研究去,发现问题出在试卷上。比如他问你,你对当今的政治时局怎么看啊?你对国家的财政情况有没有什么建议啊?能不能讲讲黄河怎么治理啊?

这些题目吧,你看着是挺好,但问题是老百姓不懂啊,他哪见过什么黄河啊,估摸着村口小水沟怎么治理,黄河就怎么治理。但是那些“二代”们就不一样了,可能他的爹、他的叔叔就是给朝廷办事儿的,平时耳濡目染,自然就对这些“天下大事”、孔子所谓的“君子之学”,有了一定的深刻认识了,这种贵族独有的“知识垄断”,是普通老百姓永远学不到的。

现在其实也一样嘛,比如现在就考你,你对房价有什么见解啊?如果你是一个富二代,可能你爹就是干房地产的,你看到这个问题,你就会分析这里面有哪些是政策因素、有哪些是市场机制、哪些是金融杠杆,你都能说的头头是道,因为你父母本身就见多识广,平时家里就聊这些。

但是普通老百姓哪懂啊,看到报纸上房价涨了,骂就完事儿了呗,马勒戈壁的!炒房的真该死!老百姓都活不了啦!

你看,他除了骂政府就是骂社会,啥也不懂,你能怪他吗?不能啊,因为他爸妈就是这么教的,他周围的朋友也整天这么抱怨,遇到问题先骂为敬,久而久之就学不到正确的思考方法。老师今天教你房价了,你把房价背熟了,明天考你一个股价,考你对中国经济的看法,你不还是一脸懵逼吗。

这种宏观层面上的思维方式,孔子管它叫“君子之学”,西方人管它叫“贵族气质”,学校是教不了你的,只能靠从小到大父母的耳濡目染。

所以我们再回到最开始的问题,为什么中国的考题这么死板?

因为只有这种非常非常纯粹、纯粹的考验记忆力、考验逻辑的题目,你才能最大可能的避免父母对孩子的影响,让所有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去竞争。它本身并不需要有什么意义,也不指望能培养你什么能力,这就是一种消极教育,目的是选拔人才,而不是培养人才,公平性才是第一位的。

现在网上不是经常有这种文章吗:惊呆了!儿子小学三年级的题,他的博士父亲竟然不会做!

很多人就喷出题人出的没有意义,纯粹就是为了难倒学生。其实这才是最好的考题,如果他的博士父亲会做,而我的农民父亲不会做,结果就是农民的孩子考不过博士的孩子,博士的孩子继续当博士,农民的孩子继续当农民。

像是各种体育、音乐、艺术,包括语文的诗词鉴赏,如果我们都像外国人那样“素质教育”,结果就是,只有有钱人家的小孩能素质教育,穷人家懂什么艺术鉴赏啊?你咋不考考俺种地养猪呢?

所以说各种的开放性试题也好、“全面发展”也好,在社会公平面前,只能是全都放弃,题目出的越死板,考试就越公平。



好,这个问题解决了,其实还有一个疑问,就是为什么西方社会没这毛病呢?

有一个挺有意思的事儿,就是外国人对贫富上的“公平”其实并不怎么在意,他们觉得你花钱进名牌大学、花钱找律师脱罪、花钱找当官的办事儿,这都是很正常的事儿,有钱人就应该享受最好的服务,没啥大不了的。

但是在中国,你花钱进北大试试,全国人民都得骂死你,这个就是因为我们对“有钱人”或者说是“贵族”的习惯性仇视。这个“贵族”不是单指历史上的贵族,而是泛指一切的大家族、大门阀,这类世袭的集团,包括现在的大资本家、大财团,整个社会是绝对不能容忍这些人动用特权,在明面上跟老百姓抢东西的,因为我们是人民当家作主。

但是外国人就不一样,他们是贵族把持朝政,以前贵族是皇族,现在贵族是资本家,没啥区别,所以有钱人孩子有特权,这本身就是天经地义,没什么不公平的。

这个毛病在英国尤其严重,咱们看英国的小说、电影,你会发现里面非常强调“血统”,干什么事儿都得讲究血统纯正,因为他们认为,最优秀的人,一定只能是由最优秀的人培养出来。

所以国外的名校就特别看重“推荐信”,你成绩考得再高,那也没有一封名人的推荐信管用。咱们至少还觉得走关系不是什么好事儿,都得遮遮掩掩,但是外国人就明摆着告诉你了,考试就是给穷人玩的把戏,真正的人才一定是通过“关系网”进来的

为什么?因为最优秀的人,一定只能是由最优秀的人培养、由最优秀的人推荐。比如领导能力、团队协作能力、自我控制能力、宏观思维能力,这些个“贵族气质”只有长时间生活在“高端环境”里的人才能养成,普通老百姓想要完全凭自己学会,那真是千难万难。

这也就是为什么国外的学校非常看重“多元化考试”“开放式考试”,因为这些东西,本质上都是很难从后天的课本中习得的,只有你从小到大的生长环境能教你。



突然想到一个事儿,最近不是校招吗,跟一个哥们聊天就聊到这个事儿了,他说啊,咱们今年招聘换了个方法,以前咱们老问,你会不会啊?你懂不懂啊?你了不了解啊?后来发现没什么用,所以今年就不问了,今年我们更注重考察学生的“不可习得能力”

什么意思呢?比如我问你一个具体的问题,你今天可能答不上来,但是你回家好好动动脑子、查查资料,你第二天就会了,这个就属于“可习得能力”

那什么是“不可习得能力”呢?就是你说话的方式,你看待问题的思维习惯,你在团队中的个人魅力,这个才是我们考察的重点。

你想啊,现在学生多聪明啊,很多东西不懂,慢慢学也没关系,但是一些先天的能力,先天的思维方式和待人接物的习惯,没个十年二十年,根本培养不出来,所以就必须直接挑好的用。

我说,你们这么搞的话,有些人天生说话不利索,看着也不招人喜欢,那直接就不考虑了?他说:那没办法。

所以就有一个很悲伤的事实,就是尽管咱们的高考已经在“公平”上下足了功夫,但是一到毕业招聘,企业喜欢的还是这些具有“贵族气质”的人才,二十多年来,环境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,最终还是战胜了后天习得的知识,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就是“血统”战胜了“努力”



最后再多说一点,就是以前咱们老觉得,任何东西只要有开放性,只要多元化了,就一定是好事,谁胆敢阻碍开放,谁就是开倒车。

但是现在一想啊,也不尽然,因为社会发展是需要人为调整的,你不能任其野蛮生长,那作为一个约束的工具,只能是封闭且死板的。

法律是这样,高考可能也是这样。

评论

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

翟欣欣 从清纯女变毒妇的心理历程

从军事编制分析洛杉矶兰博托弗·道诺所属部队

华少讲鬼故事:被封住的河南封门村